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暑期实践|含情麦脉实践团“麦秆杨”——俗麦秆、有生命、更精彩——采访凤翔草编传承人李全省

作者:文/李金喆 图/彭博阳 邢达云         发布日期:2025-07-30     浏览次数:

     

凤翔草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现已成为凤翔农村世代相传的家庭副业。作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草编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现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为探究凤翔草编中蕴含的麦作文化,以及现代草编传统与创新的结合。2025年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前往宝鸡市凤翔区处礼村,将目光聚焦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实地调研杨全省工作室,与其进行深度交流。


图片1.png


杨全省,别称麦秆杨,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草编传承人,自幼就对草编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艺40多年中,杨先生将传统草编工艺与现代工艺品有机结合,设计图样既富含传统美又不失现代流行风格。以草编为媒,在2003年,他的高度代表作品“三羊开泰”远销美国、英国、瑞士三国,深受海外用户青睐。


图片2.png


上午九点,团队成员到达杨全省草编之家。杨老先生热情展示其20年前的草编手稿。杨先生在大学时期开始研究草编,最初制作眼镜这类的小物件。上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他创办多所美术厂,1991年正式投身于草编艺术。之后多次在凤翔县文化馆培训中心传授技艺,发扬草编文化。杨先生表示:“草编在年轻人中更受欢迎,因为年轻人喜欢尝试有趣的事。”他进行图样创新,成员观摩了杨老师的手稿时,白晨旭老师坦言“阖家团圆”这一张最让她印象深刻。杨老师谈及设计理念时说道:“创作源于生活,百姓居家过日子总离不开精打细算,磕磕绊绊也在所难免,但无论怎么盘算,核心终究是‘我们是一家人’,过日子图的就是个阖家团圆。” 这一件看似简单的草编工艺品,实则藏着生活的肌理——那些交错的草丝里,既有日常盘算的细致,更有千丝万缕拧成的家的温度,把“团圆”二字,悄悄编进了烟火气里。


图片3.png


随后,成员前往草编工作室,杨先生热情展示一件件草编制品,精美的草编帽子、生肖制品、星座摆件,正如在“凤翔草编”的乐谱中看到的歌词一样:“生肖星座双挂件,花样翻新真鲜艳”。实践团队员戴上精美的草编帽子、扇子,项链等,通过实际的触摸佩戴,深切感受到了凤翔草编的实用与美观并存。


图片4.png


40多年的草编创作与宣传生涯,杨先生对草编有独到的见解,他表示:草编既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民间文化的体现。草编草帽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广受欢迎,颇具实用性,只有将技艺融入到生活,制作大家喜欢的物品,才能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好草编这一门技艺。


编辑:高雪纯

终审:吴清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