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的组成部分。我在图书馆、宿舍通过书本或电子书的形式读完了这本比较深奥的理论著作。总体来说,《政治经济学》一书从商品与货币讲起,然后是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利润与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借贷资本与利息、地租,最后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阅读过程中,我联想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如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占有和生产规模的社会化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震荡。
书中最为经典的是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它科学地揭露了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事实,即资本家用资本分配了大部分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劳动者无情的剥削。书中指出,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出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在上例中,劳动力价值等于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等于一个工作日。后者比前者大一倍。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的手段,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被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所反对,尤其是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不过是“低工资与高利润”的假设。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分配方式应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即资本也可以分配创造的利润,最为典型的就是证券市场。美国著名的证券分析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股市就是贪婪的地方。这些西方经济学家是资本家权益的呐喊者,他们是从资本家的利益出发来观察经济社会的。
在我之前学习过的曼昆等经济学家的《微观经济学》中,他们把市场描述为自由竞争的,有效的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往往不是经常有效,比如存在价格歧视,垄断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这导致了生产资料的浪费,产能过剩。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党员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在西方国家不断向我们推行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对于好的东西我们积极学习吸收,对于不好的东西我们主动丢弃。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疑问,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马克思所倡导的按劳分配原则没有被实行?后来我阅读了吴易风老师的文章《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他讲道:在分配方面,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配政策,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而修改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成部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二五减租”和“一五减息”) 政策,而没有实行取消或废除地租和利息的政策。革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预见到“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在合作化时期,政策允许农民的土地加入初级生产合作社并获取土地报酬。党和国家在全国解放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四马分肥”政策和定息政策。不管在什么时期实行什么政策,党都把实行特定政策的原因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讲清楚,从来没有因为政策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作为大学生党员,我觉得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步步紧逼,周边地缘政治复杂,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的领土纷争不断,学习和认识当前形势使自己保持一颗清醒头脑是党员必须做的事情。此外,还要在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周围同学正确看待热点话题,不造谣,不传谣。
经典看一遍是不够的,以后有机会我还要认真学习这部经典著作。其次,最重要的是把经典的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