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田野,麦浪翻滚,阳光灼人。当人们习惯性地趋向于荫凉处躲避暑热或为“五一”假期做计划时,我校的小麦育种专家们却像辛勤的蜜蜂一样,一如既住地在麦田里奔忙。
4月28日上午,吉万全研究员和课题组成员在试验地里忙碌着。他指导助手为小麦去雄,一再吩咐他们要仔细、认真。在国内外优异新种质展示区,他向记者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学校现有的26000份小麦种质资源。 4月29日下午,2点。何蓓如教授准时出现在他的实验田里,带着课题组成员宋喜悦、胡银岗、马领健忙于温敏不育系和两系杂交小麦的工作。每年3月开始下地,从抗病鉴定、亲本选择、组合杂交、产量比较到收获考种,一个接一个的小麦育种程序一直到7月底才结束,30多年来,何蓓如教授领着课题组成员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这种工作不能停啊,一停就前功尽弃。”何蓓如教授抬起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说:“育种的各种条件都在变化,必须站在大田里踏踏实实做实验。”
“王老师,这怎么做?”“王老师,你过来帮我一下吧。”29日下午3点半,王辉教授的实验麦田里,农学院一群大三学生围着王辉教授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刚从美国留学回校的课题组成员李学军也被一群急于求知的学生包围。“让学生在大田里融会贯通书本上的知识,早点学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这个季节把他们也带到实验田里。”王辉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在他35年的育种生涯里,共培育出7个小麦品种,其中3个是国审品种。“粮食安全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问题,研究高产品种类型及高产性状研究势在必行。这两年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了生物技术,目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系有1个、4个参加省品种区域试验。”
进入四月下旬,张改生教授就带着他的助手们一直忙碌在试验地里。5月2日,在大家都正在休闲度假的时候,张老师依然和往常一样早早就来到了麦田里,他们在忙着进行小麦人工赶粉、小麦授粉,一起研究小麦杂交种组合生长情况,进行小麦制种观察。“大家早早都来了,”张老师停下手中正在记录的笔,扬起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笑着说,“现在正是忙的时候,千万不能歇下来。”
小麦育种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几十年来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良品种,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了像赵洪璋、李振声这样的科学大师。现在,小麦育种工作者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学校对小麦育种工作高度重视与支持,每年拨出150万专门用于支持育种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育种工作者会在绿色的田野上不断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吉万全研究员在实验田工作
何蓓如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给小麦做杂交
王辉教授和课题成员观察小麦
李学军为学生讲解小麦结构
张改生教授在小麦试验田研究杂种组合
|
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