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肝胆赤诚谱华章——记优秀共产党员吉万全

作者:         发布日期:2005-10-20     浏览次数:

           八百里秦川纵横绵延,养育了丹心一片、精忠赤诚的炎黄子孙。这些英雄的儿女们,为了生育自己的黄土地,一生都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吉万全博士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优秀的范例。
     吉万全是一位黄河水哺育成长的农家子弟,儿时家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而与此同时,立志好好学习为家乡人民做点贡献的决心在他的心中也悄悄地扎下了根。1979年,满怀献身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志向的吉万全考入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85年,又如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研究员的研究生。在李振声研究员的指导下,吉万全一边系统钻研专业课程,一边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在毕业之际,成功地培育出我国冬小麦异源易位系小偃六号单体系列。工作后,他又向着 “缺体小麦创制”研究课题毅然挺进。他和导师们苦苦探索,把遗传学、细胞学研究方法与育种学大群体、连续选择定向培育融为一体,将无性生殖应用于缺体创制,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制出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该成果先后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此后,他又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应用技术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缺体基因定位技术体系并应用于一系列小麦性状的基因定位,在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功名利禄皆浮云,丹心一片爱国情。自1993年以来,他经常出国进行合作研究、考察和学术交流,往往会遇到同行的盛情挽留。但面对异国风情和优厚待遇,他从未动心。他说:“我是从黄土地走出来的,根永远在中国。国外再好,也是异国他乡;条件再好,研究出来的东西也是人家的。而回到自己的国家,干出来的每一项成果都是我们自己的,都会对我们的人民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工作中,他尊敬师长、善待同志、严以律己,不论是多年师从的导师,还是跟随他多年的助手,或是仅有几面之缘的同行,提起他时总是由衷的赞叹。他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过硬的业务能力、身体力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和朴实宽厚的人格风范影响着身边的同志。也正是缘于这种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他先后主持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攻关等多个科研项目;培育出的面包小麦“陕麦150”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1070万亩,“优质、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远丰175”于2005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遗传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省部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7项。 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荣获了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多个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遗传资源学会理事、陕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等。而这所有的成就与荣耀正是他牺牲无数的休息时间及所有的汗水与勤奋的汇集与真实的写照。他常说,一名称职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能脚踏实地,要能吃得起苦,对工作要认真负责。为了获得一个精确的数据,他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单位的职工都知道,平日加班最多、每天办公室的灯夜夜亮到最晚的一个人就是吉主任。由于育种工作的特殊性,他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时间需要奔波在外做试验。每次外出回来,不管多累,他总是放下行李就又走进了实验室,经常外出回来直接进办公室。多年来,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试验田和实验室成了他真正的家。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孩子的学习成长,家中的大事小情他能顾上的太少了,而每当说起这些,吉万全总是淡淡一笑:“我从内心喜欢这项工作,没有什么抱怨和后悔的”。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挚爱的事业融为一体时,他所有艰辛全都化作一种发自内心的甜蜜和兴奋,支持着他不断前进。
     如今,为了不断掌握国际最新的本专业动态和技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着。“人总是应该有点追求的。目前,我国优质、高产、抗病、耐旱的小麦品种数量还不多,我希望能和同行们一道为此而努力,为西部农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几句话,道出了吉万全所有的内心追求。吹着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为了祖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明天,他——吉万全,这位年青有为的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向着更高更严峻的目标和挑战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