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创新引领杂粮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健康中国——2025年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作者:郭超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

     

918 - 21日,由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承办,国家谷子高粱、食用豆、燕麦荞麦、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学术年会暨杂粮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顺利举行。大会以“创新驱动 科技兴粮 健康中国”为主题,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江苏、贵州、云南、四川等全国19个省(区、市)的43家单位、19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齐聚北疆,共商杂粮产业发展大计。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莫广刚副秘书长,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左合君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理事长、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研究员,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建华研究员等领导莅临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冯佰利主持。

image.png

莫广刚副秘书长强调,将杂粮置于“大食物观—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坐标系,杂粮“小而不小”,既承载营养健康与农耕文化,也关联区域经济与农民增收。他指出,学会将做强学术平台与转化渠道,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杂粮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提质升级,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希望杂粮科技工作者要以大食物观统筹产量、品质与营养,加强对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前瞻布局;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链条升级,在种质精准鉴定、分子设计育种、绿色高效栽培与产后减损增值等环节攻关并加速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人才接力厚植动能,通过青年学者与研究生专场等机制,构建持续接力的创新生态。

左合君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将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突出内蒙古在杂粮种质创新、绿色高效与加工增值方面的学术与人才优势,倡议校地企协同攻关关键技术、做强公共品牌与标准体系,强化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培养,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与产教融合示范,助力杂粮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image.png

路战远研究员表示,内蒙古具备发展杂粮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底盘,是杂粮发展的“黄金区域”;杂粮播种面积约1500万亩、占粮食作物10%、产量占比约5%。在种质、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方面已形成优势,但仍需补齐标准化、品牌力与链条协同短板。自治区将在学科、项目、人才、平台与经费上系统发力,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建华主任在致辞中对过去一年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的有关工作进行总结。他表示,在杂粮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杂粮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抗逆高效栽培技术、功能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杂粮多组学与AI育种、绿色高效栽培与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选育杂粮品种300余个、转化50余个,合同额超2000万元;米脂小米、敖汉小米、武川燕麦等公共品牌价值跃升。杂粮分会将以“种业振兴—产业融合—绿色发展”为主线,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杂粮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服务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

image.png

会议举行专题报告会。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丁艳锋教授,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杂粮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刁现民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理事长、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研究员,国际荞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专业委员会会长周美亮研究员分别从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关键、谷子品质性状与品种育种、农业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苦荞起源驯化与传播分化领域进行了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举办了杂粮专家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以及研究生论坛,报告内容涵盖水稻、燕麦、荞麦、谷子、绿豆、高粱、食用豆等杂粮作物品种改良、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抗逆品质生态生理机制、特色杂粮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精深加工和产业融合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24位专家教授全面展示芸豆,燕麦、荞麦、谷子、糜子、高粱、绿豆等杂粮作物最新进展。此外,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榆林学院等农业高校的13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报告了各自的科研进展。此外,会议收录展示了墙报15份、会议摘要70余篇。

会议期间观摩了内蒙古三主粮天然燕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开发区蒙牛六期工厂,探讨交流杂粮加工、品牌打造与机械化带动杂粮产业化开发案例。

另外,结合9月全国科普月活动,会议组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社团“强农智研协会”的1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研学活动。大学生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当面聆听专家教授有关产业发展最近进展,了解杂粮产业最新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助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会议得到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中国作物学会、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杂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服务团、农业农村部杂粮专家指导组、淳化县人民政府、米脂县人民政府及内蒙古三主粮天然燕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产融合(内蒙古)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






编辑:郭超

终审:吴清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