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至23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撒马尔罕国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承办的2025年“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和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国家的28所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近120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线上线下参加国际研讨会。这是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首次在国外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Rajabov Toshpulot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校长Rustam Khalmuradov教授致欢迎词。Rustam Khalmuradov校长表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优质粮食生产和全球粮食安全保障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该地区在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缺乏先进知识与经验,这一独特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沿线各国科学家应该通过友好共享现有知识经验与科研成果来解决这些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房玉林副校长致开幕辞,房玉林强调,在过去的六年间,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引领成员单位在推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及加工、人才联合培养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丝路沿线国家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区粮食安全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积极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建立了长期性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方面。会上,房玉林副校长和Rustam Khalmuradov校长代表两校签署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作物育种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并正式揭牌。
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校长Rustam Khalmuradov授予了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第二届名誉理事长张正茂 “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校长名誉教授”。第二届理事长李学军教授、名誉理事长张正茂教授分别给新入盟单位和个人颁发理事单位证书和理事任职证书。
第二届联盟理事长李学军教授代表联盟理事会做了联盟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六年来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并提出继续以小麦为桥梁,互联互通、多方协作、互惠共赢的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Nikolay Goncharov院士、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干早农业大学Akram Zahid教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遗传学与植物实验生物学研究所Saidmurat Kimsanboevich Baboev教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Jonibek Khudaykulov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教授、河南工业大学林江涛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刘宝龙研究员、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Ruziyev Farid Ashurovich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张磊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景一副研究员等17位专家学者及Mukhammadiev Oybek等博士研究生作学术报告。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撒马尔罕国立大学的创新基地和植物园。
大会围绕小麦生物育种新技术新策略、培育适应日益严峻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小麦加工工艺特点、校企合作的小麦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海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前景与策略等关键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定西市农业科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知识与创新中心雨养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撒马尔罕国立大学(Samarkand State University)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和“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重要节点城市——撒马尔罕的一所公立大学,成立于1927年,学校以综合性学科布局和国际化合作为特色,学校拥有教学及科研人员900余名和在校学生24,000余名,规模和办学水平居于乌兹别克斯坦前列。历经近百年发展,已成为该国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与中国多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编辑:孙珲
终审:吴清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